鱼身上有好多白点?
在我们饲养水族的过程中,鱼儿出现白点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现象通常也是因为一种叫小瓜虫的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造成的。小瓜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虫体比较大在显微镜下可直接看到。每个成熟的虫体呈球形,前端具有一个胞口,周围绕有5~8根鞭毛,胞口内有一个大的伸缩泡。小瓜虫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吸取养分,鱼体的营养被吸干使病鱼消瘦,阻碍了鱼类正常的呼吸,造成死亡。
小瓜虫病是各类水族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比较普遍,适温比较广,从5℃~30℃都能生长,15℃~25℃是该虫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温度,所以小瓜虫在春秋季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水温在15℃左右时,该虫通常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一个生活史,因此在这个季节该病发病后非常迅速的蔓延,导致鱼只的大批死伤。
小瓜虫病原虫离开鱼体进入水中后,能分泌几丁质的膜囊,因此该虫有较强的保护膜,在水中可以存活30天左右,在膜囊内发育分裂为许多的小虫体,称为子孢子,当成熟的膜囊破裂后,大量的子孢子逸出,子孢子游到带粘液的鱼体上,从粘液中伸出鞭毛进行钻入运动,当钻到粘液下面或皮肤后,即发育成长成虫,从鱼体上或鳃上钻出来的时候在体表或鳃上会带出一部分组织和血液,因此在鱼体上出现一个个白点样孢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点病症状的由来。白点病严重的鱼体鳃部、鳍条、背褶及眼眶等处都布满白点,看起来好像遍体是疹一般。带病的鱼只通常喜欢停在水的上层,独自在角落里呆着,并且常用身体在缸底摩擦。病鱼的呼吸急促、焦燥不安(这是由于体内缺氧、呼吸困难所至),张口呼吸和停止进食现象也是常见的。如果病情不能及时治疗就会逐渐衰弱而死。
白点病虽然是常见病、多发病但也是比较好预防和治疗的。治疗白点病需要根据白点的生活史,选择合适的杀虫药物和掌握恰当的治疗时机。因为白点在钻入鱼体表层或鳃组织内时,有粘液和鱼体本身的组织作保护,此时药物难以直接作用杀灭该虫,而当白点完成生活史后从鱼体上钻出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无任何保护的状态,此时杀虫药物很容易作用杀灭该虫,因此为了提高白点的治疗率,选择合适的杀虫药物和掌握治疗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市售用于治疗白点病的杀虫药物通常都是有刺激性的。因此在治疗前必须保持良好的底质,否则很容易造成治疗过程中的缺氧性死亡。通常在治疗前和治疗时都需要打开氧气,并且保持良好的底质。治疗白点的药物的疗程是7天左右,有的书上介绍治疗3~5天可以杀灭白点,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有些杀虫药物在3~5天内多次治疗是可以杀灭从病鱼体上脱离出来的虫体,但很难杀灭刚刚完成生活史从感染鱼体上钻入刚到粘液层和皮肤组织下的虫体,因此疗程不足,很难彻底的治愈白点病。这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杀死鱼只,因此在治疗时必须十分的小心和谨慎。
治疗白点的常用刺激性药物有硝酸亚汞、甲醛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铜、甲苯咪唑等等。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价格较便宜的为甲醛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等。目前治疗白点的新型药物有抗虫特灵、强克白金、甲壳净、百病消、甲苯咪唑溶液。这些药物的优点是:高效低毒、使用方便、副作小。在治疗中还可以使用增氧及调水的药物增加底质的溶氧和维持水色的稳定以及促进粘膜的再生等作用。